深圳睿智恒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证书查询
 
服务领域
联系我们

深圳睿智恒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上山门6巷12号

邱老师:13128784131

网址:www.txiso.com

邮箱:szrzhx@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服务领域 > 体系认证

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 : 2018-11-09 浏览次数 : 2499

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前身是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最早是由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 等13个组织于1999年联合推出的国际性标准,它是组织(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内审和认证机构实施认证审核的主要依据。它是继实施ISO9000、ISO14000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个热点。

建立ISO45001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全生产是涉及多方面内容卜综合性工作 ,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且保持长期持久的效果,就要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应该能够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和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劳动者在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能够长期持久地保持下去。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且能够长期持久地保持下去,就要把生产过程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分析,找到实现长效安全生产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伤亡事故多发的原因
安全与生产相互依存,离开生产空讲安全没有意义, 而生产中造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人的不安全行为。无论在什么活动中,人的行 为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在生产作业活动中,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仍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 因素。在伤亡事故中,由于“三违”造成的占50%以上。
2.物的不安全状 态。主要表现是设备状态不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由此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近20%。
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生产现场的环境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如照明不良、地面不平。楼梯过陡、不防滑以及扶手 护栏不符合安全要求等。这种因素导致的事故约占13%。
上述三种原因造成的事故占 事故总数的8成以上。因此,要杜绝事故的发生,必须首先从这三方面加强控制。
影 响安全生产长期效果的因素
有的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曾取得较好的 效果,但总不能保持长久。实践证明,不能长期保持安全生产的原因主要在管理。
1. 管理工作不规范。对安全工作不是按照规定和程序进行管理,而是把它作为临时性的工作。平时生产任务紧张,只忙于生产,忘记了 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则亡羊补牢地采取一些措施。遇到安全大检查或上级统一部署的活动,就临时忙一阵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各种事故发生。
2.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国家、 行业和地方在安全生产方面发布了许多法律法规,但往往贯彻落实不到位。这既是“三违”现象多发的原因之一,也是安 全生产不能保持长久的重要因素。
3.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问题的逐步解决,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需相应改进: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得 不实。企业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和各层次的安全生产责任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样的安全生产责任 制在一些企业里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培训教育跟不上,员工素质低。新工人人厂的三级教育、转岗换岗职工的岗位安全教育、职工日 常的安全教育不能按要求实施,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不能提高。三是对本企业的危险因素底数不清。对重大事故隐患既没 有整改计划,也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四是设备维护保养跟不上,安全设备不齐全。生产设备是企业的基础资源之一,设备完好是保 证企业本质安全的主要内容,但相当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采取吃老本、拼设备的办法。
4.被动的管理模式影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一般是事前布置,中途例行检查再加上事故后处理。这种模式往往是根 据上级旨意和红头文件来管理,而很少依据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程序提出要求,不可避免地出现被动应付多,主动解决问题少的局面。 安全工作总是靠外力来推动,没有形成一套主动的、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功能的有效机制,成为企业安全生产不能保持长期持久 的根本原因所在。
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 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为企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然要涉及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职能分配,涉及按照管理程序所 实施的管理过程控制,涉及实施管理所需的资源(人、财、物等)支持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先进性。先进性体现在把职业健康安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通过确定影响职业健 康安全的要素,将管理过程和控制措施建立在科学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基础上,对每一个要素规定具体要求,建立并保持一套体 系文件,通过实施文件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精髓所在,对各种预知的 风险因素做到事前控制,扭转了跟在事故后面转的被动局面。
2.系统性。职业健康安 全管理体系强调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手段。企业的安全工作实行程序化管理,这与传统的依赖管理执行者平时的主观能动 性有着根本区别。各部门、各层次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必须按体系文件的规定程序和要求来实施,同时还要进行各部门和各层次之 间的交流与衔接,这样可以杜绝管理工作一阵风的突击做法,避免部门之间、岗位层次之间的职责不清。
3.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强调组织机构方面的系统性,要求把标 准中的17个要素逐一落实到相关部门,并确定其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明确对各层次的要求,使责任制真正落实到部门和各基层 各单位。这个体系还特别强调对产品生产各个环节和各个作业活动的全过程控制,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还是环 境的不安全因素,均在控制范围之内。
4.两个承诺。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承诺持续改 进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时必须表明的内容。
( 1)承诺遵守法律法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将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本单位的整体管理融为一体,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由原来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上级部门督促检查的行政行为,变为企业主动作出承诺的市场行为,从而促进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使安全工作由被动消极的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2)承诺持续改进。职业 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原理是戴明模式(PDCA循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活动,使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绩效不断提高。它要求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体系不断修正和完善,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避免财产及其他损失 的目的。
综上所述,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管理模 式的弊端,真正确立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地位。诸多获证企业取得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表明,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公兰首埋体系是头 现女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ISO45001体系中建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是人们的共识。而如何结合,怎样发挥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中的作用?分析国内外工伤保险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和工作特点,人们不难从中得出结论。
中国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2日又重新修订颁布,从此,我国开始推行工伤保险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工伤保险真正得到迅猛发展还是在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之后。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模式采取属地管理,地市级统筹,共担风险的办法。遵循"统筹共济"、"大数法则"。基金管理"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保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基金支出按无过失责任原则支付,项目构成:工伤医疗费、伤残抚恤金、护理费、伤残补助费、残疾器具费、丧葬费、工亡补助金和遗属抚恤金等(共8项);另外还有职业康复、事业费支出、宣传培训和安全奖励等。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为4350.3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41.3%。2000年工伤保险平均费率为0.8%,收缴率为88.7%,共征缴工伤保险基金22.2亿元,加上利息等收入共为24.8亿元,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支出13.8亿元,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56%。历年工伤保险基金结余共57.6亿元。
从2000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构成的情况看,全年因公死亡5044人,比去年增加267人,同比上升5.59%。工伤和职业病患者261761人,比去年增加90402人,同比上升34.5%。在享受工伤和职业病保险待遇人员中,伤残等级为一至四级,即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39216人(工伤人数为37153人、职业病人数为7463人),占总数15%;伤残等级为五至六级,即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为28616人(工伤人数为26372人、职业病人数为2244人),占总数11%;伤残等级为七至十级,即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为132945人(工伤人数为30096人、职业病人数为2849人),占总数51%;领取一次性工伤待遇人数为60984人,占总数23.3%。由于现行统计制度不够完善,只有医疗费统计一项,其支出为38781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5.64%。
发达国家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
世界各国工伤保险管理制度虽不尽相同,但是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当属德国和日本两种。
(一)德国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
德国工伤保险制度以1884年政府颁布《伤亡事故保险法》为标志,距今已有118年的发展历史。因有法律明确的授权和规定,工伤保险由同业公会负责,主要职责是:1.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有关规定;2.监督事故隐患整改;3.安全咨询;4.提供培训服务;5.职业病预防;6.健康危害监测与调查;7.产品安全标准鉴定。
德国工伤保险同业公会按行业划分,全国共有34个,实行行业统筹。工伤保险同业公会虽属社团组织,由董事会和公会代表大会自治(两会代表雇主、雇员各占50%)管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负责监督,但具有特定的行政执法权。
为了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工伤事故,各工伤保险同业公会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社会平均原则、工伤保险费雇主交纳原则,并在全国自上而下设立了安全技术监察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监督员,一直深入到厂(矿)密集的工业区,形成了能够对每个企业进行有效监督检查的管理网络体系。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问题时,一是能够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企业整改;二是可提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企业整改。此外,同业公会内还设有技术支援机构、医院和研究室。技术支援机构可帮助企业培训和检测分析,指导企业改进工作,医院可医治一些较轻的伤员和职业病患者,研究机构可对一些影响职工安全与健康的危害因素作一些前瞻性的专题研究。
德国工伤保险运行情况:参保企业达300多万个,参保人数为4300多万人,工伤保险费按行业差别费率由雇主缴纳,约占企业工资总额的1%,每年总收入约200亿马克。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费还可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上下浮动,浮动幅度最高达30%。如矿业工伤保险同业公会2000年收入约16亿马克,支付15多亿马克,支付率在95%以上,他们费率逐年下降,而用于事故预防工作方面的费用占总收入的5%左右却一直不变。由于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国全行业工伤死亡人数年年下降,2001年已降低到了1975年总量的75%。
(二)日本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
1947年,日本颁布工伤保险法后,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法中赋予了劳动省管理工伤保险的职责,因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劳动省与卫生省合并,成立了劳动卫生省,现由劳动卫生省负责管理。在劳动卫生省内,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为同一部门负责,全国实行三级机构垂直管理模式,第一级是劳动卫生省劳动基准局,第二级是各都道府县设劳动基准局(47个),第三级是厂(矿)区劳动基准监督署(340多个),全国共有安全监督官3000多名。工伤保险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不同行业的年度费率、收缴工伤保险费,并负责工伤鉴定和补偿等。
日本工伤保险法规定,凡是存在劳动关系的单位均应参加工伤保险,但雇用5人以下的单位确定为"暂定任意适用事业",即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由劳动大臣裁定。而实际上包括个体私营业者和派遣海外的工作人员等均自愿参加了工伤保险,其全国工伤保险覆盖率约在98%左右。日本工伤保险费按行业差别划分,共分8大产业53个行业,最高费率为14.8%,最低费率为0.5%,另外各行业都附加0.1%的通勤事故保险费率,行业之间差别费率达25倍。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行业差别费率每3年调整一次,根据企业的收支比例计算,上下浮动幅度最高达40%。
据原劳动省的统计报告,1996年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789.65万人,享受工伤补偿待遇的有508.4172万人,占收缴总人数的10.61%。全年收缴金额15730.55亿日元,支出8395.73亿日元,支出占收缴金额的53.37%。由于日本工伤保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防止事故,日本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加大了事故预防投入的比例,主要用于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培训、检测检验等方面。1998年事故大幅下降,符合享受工伤补偿人数降低到60万人。为防止结余过多,日本政府采取提高补偿费用,改善医疗和功能性恢复锻炼的条件,降低费率等手段,使基金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国内外工伤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各国推行工伤保险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应该说工伤保险制度越完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越充分,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收缴的基金应越低。从我国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来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企业发生事故后,为受伤职工的救治和康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窄。投保对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而对安全生产工作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危险性较大的企业覆盖率较低,这些企业发生事故后,往往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没能充分发挥出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障作用;二是工伤保险差别费率制定的不够科学和浮动费率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工伤保险差别费率档次划分较少,没有按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事故发生的概率确定费率,甚至挫伤了部分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没能充分利用好工伤保险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三是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上乏力,安全与工伤保险跨部门管理,工伤保险管理部门没有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条件,缺少工伤保险的自我能动功能,因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不到位;四是各地分块自治,基金结余过多,在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方面投入过少。
德国工伤保险深收企业欢迎,主要是工伤保险同业公会体系完善,机构健全,服务周到,能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一旦企业发生事故后,独立与工伤方协商处理,民事经济赔偿完全由工伤保险同业公会负责,解除了雇主和政府部门善后处理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但是,德国工伤保险与安全监察的双重监管体制,在人力、物力上的重复投入,也有资源浪费的弊端。
日本工伤保险与安全监督管理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管理体制顺畅、集中、统一、高效。工伤保险在全国工矿企业实行统筹,犹如一个大蓄水池,调节功能强大,优势十分明显。另外,职工享受保险的待遇优越,国家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周到,预防事故的相关科学研究超前,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联系紧密,许多方面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改革我国工伤保险体制的思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是国际发展的主流趋势,事关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稳定的大局。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一方面国际上的大企业为抢占中国市场,加大了投资,生产建设项目增多;另一方面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生产建设项目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如何使企业走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减少事故,降低职工伤亡,使国家迈入小康富裕社会,工伤保险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探索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显得更为迫切。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具体结论。"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实事求是,按照科学客观规律办事,努力探索新路子是我们每个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同志的责任。为此,笔者认为,应树立长远和近期两大奋斗目标。
长远目标:理顺体制,将工伤保险划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中央一再强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政府定位,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杜绝交叉管理、推倭扯皮,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工作报告中也指出?quot;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论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目前,工伤保险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从表面上看,工伤保险具有社会保障的属性,多险种的管理其运作方式上相似放在了同一部门管理,似乎理顺了关系。而从实际工作来看,因工伤保险的特点与其他保险制度的相关性不大,组织方式与实际效果和事业目标产生了脱节。工伤保险是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为了减少事故和工伤补偿,可以说工伤保险离开了安全生产主导事业就无生存的根基,安全生产缺少了工伤保险手段就无发展前途。从代表世界发展主流趋势的德国、日本两大模式来看,或作为国家法律授权的社团组织独立运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或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管理。我国工伤保险的体制建设,应取德国和日本所长,并结合我国实际,由国家和各省设立独立的事业单位负责基金运作,实行省级统筹,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和工伤基金的监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近期目标:建立职业安全保障基金,消除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的事项。"同时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大力扩展工伤保险的覆盖面,特别是要采取强制措施普及危险行业的工伤保险;另一方面因我国安全生产的基础还十分薄弱,事故多,伤亡大,隐患严重,管理粗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工伤保险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向长远目标共同努力。近期,应着力加强法规建设和完善工作机制,使工伤保险制度合理、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要允许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或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重点行业展职业安全保障基金试点工作,采取国家补一点(把违法罚款作为国家投入,因罚款取之于企业,应返回于企业),企业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有计划、有部署地解决一批长期没能解决的事故隐患。从全国目前情况看,中石化、中石油已做出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可推广到煤炭、建筑等行业以及一些事故隐患较多、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行,并做好与长远目标规划的衔接。

工伤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一定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改革与发展中与时俱进。

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45001建议书

我国近几年来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主 要表现在:近几年来,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每年都在10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死亡300人,伤1000人;重特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大量 的事故隐患依然存在;企业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职业病人数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企业存在不 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有2500万人以上。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不但威胁广大劳动者的生命 和健康,还给个人、企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据初步估算,我国近几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为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决定,今年国家将积极推行一种国际流行的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宣布,ISO45001标准已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今年以来,国家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颁布管理条例。例:深圳市即将实行的《深 圳市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规定:实际负责加工生产的法人代表人要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推 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给企业带来那些方面好处?
一、 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工伤事故和职业疾 病隐患
通过建立和保持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控制 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持续改进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与职业病的最终目的。
二、提高企业形象,打破贸易壁垒,在国内外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而提高市场份额
发达国 家为了保持贸易上的优势,总是用各种办法进行制约、设置重重障碍,将环境保护、人权、劳工安全状况涂上商业色彩。在这种形势 下,国内企业只有取得环境管理(ISO14000)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ISO45001)体系认证才能打破新的贸易壁垒。我国已加入WTO,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企业不通过ISO45001认证就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影响。
三、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经 济效益
企业生产的安全工作扎实,其凝聚力增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 提高。
四、 满足对方(相关方)的要求
满足顾客的要求(提供商品/服 务)
满足采购方的要求(工程施工、安装甲方/工程招标单位)
五、改善政府、企业和员 工三者之间的关系
满足政府对企业领导安全责任的要求(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将根据严重程度,追究领导 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满足职工对于自我保护的需求(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独生子女职工比例增大)
六、 进一步全面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 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现代化的企业。
贯彻安全第一,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职业健康安全卫生风险评估

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功发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 准以来,在全球掀起一个质理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热潮。但是,仅对质量和环境进行了体系化的管理还是不能达到使顾客满 意、社会满意、员工满意、企业的所有者满意的完美管理境界,以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正是应二十一世纪的管理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已有近百家企业导入此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该体系认证不但 能带给企业一个较有效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具,也可能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关注而演化为一种国际贸易潮流,成为市场准入证。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而言,其实质是一种损失控制,针对所有可能导致损失的置 身环境和公司运作的关健地方施加管理,是一项有系统的工作,包括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估,对适当的控制作出决定,实行损失控制 系统并对之进行监测。其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能否全面正确地找出潜在的安全卫生危险源,评估风险的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一旦发 生将造成的后果,以便安排管理方案。本文将就安卫风险评估的方法、程序展开讨论。
一、什么是职业安全卫 生风险评估?
职业安全卫生是指工作场所影响员工、暂时性工作人员、承包商、参观者及其它人员健康的 条件与因素,在这些条件与因素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危险源,潜在使人健康不良,造成伤害、损坏财物、危害环境、工作场所破 坏或兼而有之。我们一般称这些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为事故。某一或某些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可 能性和其将造成后果的综合便是职业安全卫生风险。
进行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估首先要识别其产品/服务 、活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认识存在的风险并了解其特征,例如可用发生几率、危害范围、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等指标来评 价;然后组织评定是否可以容许该风险的存在,即风险的程度是否已低到组织考虑其法律责任和其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后能容忍的水平 ;最后作出容忍、控制、消除该风险的决定。一般应建立专门针对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估的程序或工作过程,采取比较系统的方式来 进行风险评估,以保证结论的全面、详尽和有效。这一过程应考虑到分析识别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可靠数据的可得性。出于法规 或其他目的所取得的信息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组织还可以把他们对所关心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的实际控制程度也纳入考虑范围, 同时考虑其现在和与此关联的过去,对产品/服务、活动、工作环境的投入和产出。总的来说,风险评估的过程或程序就是回答下列问 题:什么东西会出乱子?严重到什么程度?发生的机会有多大?我们应怎样去应付?
二、危险源识别
组织应派遣具有风险评估能力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可以由熟悉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作方式的一个或多 个小组,采用互相发掘意见和进行观察的方式进行,大部份情况下专家的参与是必需的。
首先是分析活动 、产品或服务过程,可按部门进行,应覆盖公司的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包含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接近工作场所的人员 (包括分承包方和参观者)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组织提供还是他人提供的。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到过去、现在、将来的不 同活动、产品和服务;正常运行条件、关闭与启动的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异常情况或紧急状态所伴随的潜在危险源。此识别过程 需收集与活动有关的设备、设施;输入及接触的原料和能源;以及输出的产品及相关的活动、服务等资料。
风险评估小组应按照活动和过程清单逐一分类调查危险源,危险源基本有化学性、机械性、生物性、人体工学性、电气性、消防及 易燃易爆、职业病、作业环境等类别。为保证不遗漏,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方法来识别危险源:
1)使 用检查清单和项目表,例如危险性材料和危险工序清单、已实行的关键工作清单、关键组件清单、维修记录、安全急救记录等;
2)进行危险性与操作性研究;
3)进行设计和过程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
4) 关键性工作的分析,用来辨别可能导致巨大风险的方法,有系统地确定实际的损失置身环境所在;
5)鱼刺图分析, 从某一事故或不符合事件返溯,从而确定基本的或深层的原因;
6)事件的树形分析,与鱼刺图的分析思路相反,就 某一事件来预测其后果。
三、确定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风险引发事故造成的损失是 各种各样的,损失一般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 职工本人及其他人的生命伤害;
2 职工本 人及其他人的健康伤害(包括心理伤害);
3 资料、设备设施的损坏、损失,(包括一定时期内长时间无法正常工作 );
4 处理事故的费用(包括停工停产、事故调查及其他间接费用);
5 企业、职工经济负担的增 加;
6 职工本人及其他人的家庭、朋友、社会的精神、心理、经济伤害和损失;
7 政府、行业、社会 舆论的批评和指责;
8 法律追究和新闻暴光引起的企业形象伤害;
9 投资方或金融部门的信心丧失 ;
10 企业信誉的伤害、损失,商业机会的损失;
11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12 职工本人和其他人的埋怨、牢骚、批评等。
以上各类损失,有的是直接损失,有的是间接损失,而间接损 失一般远远大于直接损失,其比例就象冰山,水面以下的山体比露出水面的山体大得多。
组织可以跟据自身特点、关 注的优先事项及事故损失类别,来设定安卫事故影响的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此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只要能较准确地 评估和比较各种风险引发事故的严重程度即可。
四、评估风险引发事故的几率
风 险引发事故的必备条件除危险源外,还需要外因的触发。评估风险引发事故的几率,首先要找出可能触发事故的外因。外因分为个人 因素和工作/系统因素两类。
个人因素包括:
1) 体能/生理结构能力不足,例如体高、 体重、伸展不足,对物质敏感或有过敏症等;
2) 思维/心理能力不足,例如情绪困扰,心理病,理解能力不足,判 断不良,方向感不良等;
3) 生理或心理压力,例如受伤或疾病,感官过度负荷而疲劳,接触极端的温度,移动受阻 ,氧气不足等;
4) 思维或心理压力,例如感情过度负荷,由于工作负荷或速度而疲劳,要求极端集中注意力,重复 、呆板、要求呆滞的注意等;
5) 缺乏知识,例如训练不足,辅导不足,初始训练不足,更新训练不足,误解指示等 ;
6) 缺乏技能,例如实习不足;表现机会稀少,缺乏培训等;
7) 不正确的驱动力,例如不正确 的激励,正确的表现遭受处份,不正确地尝试省时省力,不正确地尝试避免不舒适,缺乏奖励,不适当的同事竞争等。
工作/系统因素包括:
1)指导/或监督不当,例如委派责任不清楚或冲突,权利下放不足,政策 、程序、作业方式或指引给予不足等;
2)工程设计不当,例如人的因素/人类工程学考虑不足,标准、规格和。或设 计基准不足,运行准备不足等;
3)采购不当,例如购买申请规格不足,交货方式或路径不当,贮存材料不正确,运 输材料不正确,安全和健康数据传递不足,危险性项目识别不足等;
4)维修不足,例如不足的润滑油和检修,不足 的检验器材等;
5)工具和设备不当,例如人的因素/人类工程学考虑不足,标准或规格不当,供应量不足,调整/修 理不足,不适用器材清理和替换不及时等;
6)工作标准不当,例如开发标准不足,标准传达不当,维持标准不足等 ;
7)损耗,例如使用的计划不足,延长使用寿命不正确,负荷和使用率计算不正确,用途不正确等;
8) 滥用或误用,例如经监督认可的有意或无意误用等。
例如由于员工不当行为引发事故的情况有:无 许可操作设备;忽略安全措施;以不正确速度操作;把安全器材除去;用有毛病的设备;忽略正确使用个人保护设备;装卸不正确; 放置不正确;提升不正确;对正在运行的设备作维修;胡闹嬉戏;受酒精和/或药物影响等。工作条件/环境中的危险源有防护罩或围 栏不足;有毛病的工具、设备或材料;挤逼或限制活动;警告系统不足;火患和爆炸的危险性;危险的环境情况如气、尘、烟、雾、 水汽等;噪声处境;辐射处境;高温或低温处境;照明不足或过度;通风不足等。
应设计安卫影响的发生 几率评分表,用以定性或定量地评估和比较各种风险引发事故的几率,评分的依据可根据人员与危险源的接触时间或外因的发生几率 来设定。
五、决定安卫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
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化的根据来帮助组 织决定能否接受和容忍该风险,即是否认定对某一风险目前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如果组织认为不能容忍某一风险,那么用什么经济 有效的方式来应付它,怎样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来优化和计划投资以配合业务成长需求,便是下一步应做的决策。组织有三项行动可 供选择:
1) 终止风险:即消除危险源或将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几率降为零。
2) 控制风 险:通过控制活动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3) 转嫁风险:将部份风险转嫁到其它机构或社会保险体系。
对于刚开始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组织,首先应当通过初始状态评价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安全卫生 管理现状。这一评价提醒组织其所具有的一切职业安全卫生风险,并会影响和决定当前体系的范围、合适性及实施,同时提供一个可 以用来衡量改善与否的基线,也同时提供决定安卫风险控制优先顺序的依据。
结束语:组织用于危险识别 、风险评估的方法应根据其范围、性质和时限加以界定,以确保方法是有计划的而不是临时性的。适当而足够的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 内容:
1) 识别所有的危险源;
2) 评估事故出现的机会和频率;
3) 对 事故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分级;
4) 判断风险是否可以被容忍,辨别事关重大的风险;
5) 如 果风险或潜在后果不可以被容忍的话,辨别出必须做些什么;
6) 提供资料作为决定优先处理项目的依据;
7) 为制定在一段相当的时期内保持有效的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 按需开发

    一对一量身定制最优化方案
  • 8小时效应

    8小时内提供专业的全方便服务
  • 24小时上门服务

    24小时提供专业,技术上门服务
  • 十年维护

    十年内提供维护等后期服务
深圳睿智恒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5028922号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上山门6巷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