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的白银,素以“铜城”闻名遐迩。这里自然风光奇特、资源能源富集、产业体系完备、文化多元交融、开放空间广阔,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融、实力与潜力兼具的活力之城、希望之城。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工业强市、创新发展,在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中实现新突破”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地、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兰白经济圈协同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三地一极”发展格局,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4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2.87亿元,增长5.5%。今年1月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在全省排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3%,在全省排名第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6%,在全省排名第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
盛夏时节,走进白银,聆听与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这里工业根基愈发坚实,产业链条日臻完善,科技创新动能充沛,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砥砺奋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老工业基地活力四射、热潮涌动。
前不久,白银有色集团“红鹭Ibis”锌锭、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康视达”软性亲水接触镜MC55、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熊猫”镨钕氧化物、白银中天新材料公司“核星”高纯工业品氟化锂4款产品荣获全省首批“陇字号”品牌认证。
1956年,一座因矿得名、因企设市的工业城市新星在西北的戈壁滩上冉冉升起。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的交响曲在这里奏响,创造了连续18年铜硫生产产量、产值、利税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佳绩,开启了“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长子”的漫漫成长路。
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白银从“惊天一爆”到蓬勃发展,从资源枯竭到转型跨越,从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工业家底愈发坚实,工业底蕴愈发深厚。
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低能耗,是白银近年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新成效。
白银集团白银炉升级炼铜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工艺行列,东方钛业建成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线,金白兰武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甘肃稀土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稀土行业颇具优势的骨干企业。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一期、银石中科10万吨纳米氧化锌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白银集团全省首条完整的年产50吨精碲生产线产量居全国前列,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围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新能源、装备制造、电池材料、合金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培育,银高储能电池制造、领储宇能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2024年以来,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129.5万千瓦、累计达到35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31.2万千瓦,成为甘肃第二大电网。中天新材料电子级超纯氟化锂年产能达9000吨,建成国内最大的电子级氟化锂生产基地。培育西北唯一一家隐形眼镜生产企业甘肃康视达集团,产品MC55软性亲水接触镜通过欧盟CE认证。
白银市锚定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持之以恒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有色稀土、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12条重点产业链和42条子产业链,工业门类涵盖41个大类中的28个,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全国战略性稀土产业重要生产储备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白银自然条件优越,土地类型多样,现有耕地790万余亩,在全省排名第三,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20万余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万余亩,是农业大市和陇上鱼米之乡。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以特色农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组织实施“种养农业提质创优、农产品加工升级增效、农业品牌培育营销、基本农田改良扩产”四大行动,构建起“四集群+四片带+N”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特色产业呈现出结构趋优、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4年,白银市畜禽饲养量达到2200万头(只)以上,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50万余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0家,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83家,其中规上企业39家。累计建成精深加工生产线条,年生产特色农产品及食品近200万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靖远县、景泰县分别被列入甘肃高原夏菜产业集群、甘味生猪产业集群。
白银还成功培育打造“甘味”区域公用品牌5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50个,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64个,靖远羊羔肉等8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平川文冠果获评国家级“气候好产品”称号,被誉为“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文冠果之乡”“中国菊芋之都”“陇原蔬菜之乡”。
白银因黄河而美,黄河文化、工矿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等精神矿藏积淀深厚。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址星罗棋布,气质雄浑、气韵独特。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兴文化、塑品牌,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加速,文化强市建设持续推进。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推荐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267个。
白银充分挖掘黄河文Kaiyun全站网页化资源,形成了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研学游、工矿遗址观光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等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黄河石林、水川湿地等景区融入“甘青大环线亿元、同比增长65%,“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文旅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在白银这片丰沃的土地上,前进的征途屡传捷报,希望的田野喜获丰收,多头并进、多业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展现出十足活力,澎湃着无限动能。
5月底,白银市“中核钛白杯”创新创业大赛暨兰白两区(白银地区)科技创新大赛举行。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36个创新创业团队参赛,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大赛旨在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挖掘源头创新与早期项目,发现优质企业和创新人才,搭建“政产学研用”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兰白“两区”建设和强科技行动加速推进提供支撑。
白银是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国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拥有两块国家级创新区“金字招牌”。近年来,白银坚持把兰白“两区”平台作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发展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上下功夫、求突破,制定出台新一轮兰白“两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整合“1+3+2+N”政策体系,推动兰州大学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在白银布局,组建白银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白银科技大市场,推动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催生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截至目前,白银市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25家、各类技术转移机构9家,引育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95家。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500余家,发布科技成果480余项,7次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A类评价。上线运行白银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入驻企业1300余家,发布科技成果490余项、成交额30余亿元。
白银市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围绕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碳纤维、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锌基合金技术、高纯碲关键技术研究等27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立项,8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241件、居全省第二位,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甘肃稀土公司获开云网站全省唯一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
白银着力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3.1%,6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认定,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5G工厂1个,省级智能工厂3个、省级数字化车间9个、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个,白银集团采购计划管理系统V1.0和集团物资管理系统V1.0被认定为省级首版次软件,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入选2024年“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如今,放眼白银大地,创新活力如黄河奔涌不息,催生出新质生产力,驱动着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走前列、立潮头。
今年年初,白银市白银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局挂牌成立,成为全省开发区首家以营商环境命名设立的机构。此举是白银市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白银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白银营商环境品牌,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办事流程、完善监督方式、提高服务质效,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白银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全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帮办代办,累计办理事项1.2万余件。一般社会投资房建市政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20个工作日以内,工程招投标平均用时缩短至22.5天。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
聚焦公平竞争,打造更加活跃有序的市场环境。白银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秒批秒办”,创新“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坚决做到对企业“无事不扰”。
加强权益保护,打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白银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41家执法部门向社会公布1100余项“两轻一免”和“首违不罚”事项。建成全省首家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维权“快车道”,涉企案件办理周期较上年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
狠抓政策落地,打造更加集约高效的要素环境。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腾笼换鸟”盘活工业低效闲置用地1200余亩,出让“标准地”410余亩。推出230余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
注重夯基提质,打造更加可感可及的人文环境。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落实“六必访”“包抓联”等制度,设立“白银企业家日”,连续3年开展相关系列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困难问题。落实落细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营商环境年度考核评价居全省前列,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荣获“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称号持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正转化为吸引项目落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白银锻造持久的发展韧性、激发澎湃的市场活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迈入新发展阶段的白银,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三地一极”发展定位,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担当作为、实干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白银篇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