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开云网站: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解析:国产芯片迎“上车”良机-Kaiyun网页登录入口

13128784031

开云网站: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解析:国产芯片迎“上车”良机发布日期:2024-08-19 21:20:47 浏览次数: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当下,标准的精细制定和持续优化正成为推动该行业稳步前行的核心驱动力。近日,重磅发布的《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在业界掀起了热烈讨论。《要点》不仅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铺设了明确路径,更为未来的汽车技术创新描绘出了宏伟蓝图,预示了技术革新的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汽车产业逐步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基础软件和芯片在汽车技术革新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构建软硬件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生态合作体系,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敬锋指出,“这种协同的生态圈建设,关键在于统一接口标准,并借助行业协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其中,操作系统和芯片是支撑智能化发展的基石。”

  此外,《要点》还强调了加强汽车芯片标准供给的重要性。将加快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信息安全等标准的研制,为汽车芯片技术提供基础支撑。同时,推动制定智能驾驶计算芯片、ETC芯片、红外热成像芯片等各类芯片的技术标准及试验方法。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报告,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达到905.4亿元,同比增长6.5%,预示着国产汽车芯片有着广阔的替代空间。

  目前,尽管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已经跨过了初创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在供给侧仍面临挑战。众多企业参与研发,产品种类繁多,然而真正能够投入市场使用的产品相对较少,多数企业的产品线款。因此,提升汽车芯片的自主化率仍然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自主品牌汽车中,国产汽车芯片的应用占比已经达到了10%左右。据相关统计,汽车芯片的自主化率已经从5%提升到了8%至10%的水平。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全覆盖仍有一段距离。对此,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指出,国产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机会始终存在,但要真开云网站正实现商业价值,关键在于产品的高性价比。他强调,汽车芯片作为集成电路的一部分,其应用场景明确,必须实现量产并规模化应用于汽车中,才能形成真正的价值创造。

  在此背景之下,国内汽车芯片企业或将会迎来本土汽车厂商的大量订单,甚至有望抢占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

  为此,今天给大家盘点了几家发展潜力非常大的汽车芯片企业,我们一起来看看:

  地平线是市场领先的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他们的解决方案整合了领先的算法、专用的软件和先进的处理硬件,为高级辅助和高阶自动驾驶提供核心技术,从而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和体验感。依托已大规模部署的前装量产解决方案,地平线成为了智能汽车转型及商业化的关键推动者。

  芯驰科技成立于2018年,面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车规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等领域。在车规认证方面,芯驰是国内首个完成车规芯片领域五大安全认证的企业,先后获得了莱茵TÜV 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流程认证、AEC-Q100 Grade 1/Grade 2可靠性认证,ISO 26262 ASIL B/ASIL D功能安全产品认证,ISO/SAE 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由工商总局、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发的国密信息安全双认证。目前,芯驰全系列产品已完成超百万片规模化量产,服务超过260家客户,拥有超200个定点项目,覆盖了中国90%以上车厂和多个国际主流车企。

  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MCU产品的研发,拥有自主研发的KungFu指令集和内核架构,提供完整的软硬件工具链系统,覆盖从MCU芯片到基础软件生态。“十年磨剑,一朝锋芒”,在国开云网站内车规级MCU市场上,芯旺微电子目前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市场位置。而芯旺微电子的求索之路还在加快,随着芯旺微电子车规级MCU在增量市场的规模迸发,未来也将步入更大的发展规模和舞台。

  这三家企业都是以计算及计算及控制芯片为主的企业,其中地平线和芯驰科技都是以计算类芯片为主,上海芯旺微电子是以控制类芯片为主。在这一领域,英伟达、高通、英特尔、三星、瑞萨等厂商凭借优越的芯片性能和供应链积累,在中高端座舱芯片领域占据大半江山。国产领域近年来,除了华为,也有如地平线、芯驰科技等初创企业冲出突围,开始落地上车。

  相较之下,车身控制芯片在算力方面的需求较为适中,通常采用的是8位或32位的MCU(微控制单元)芯片。然而,这一领域的芯片市场被外资厂商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高度的市场垄断。这些MCU芯片是汽车的“中枢神经”,负责控制汽车的各个部分,实现各种功能。一辆传统汽车平均需要超过70颗MCU芯片,而智能汽车的需求更是高达300颗以上。因此,在当前的“缺芯”浪潮中,车身控制芯片成为了最紧缺的品类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企业如比亚迪电子、杰发科技、芯旺微等,正积极加快步伐,致力于在这一领域实现对外资品牌的替代,以缓解国内市场的芯片供应压力。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进步、全球化步伐愈发加快、产品细节精益求精的时代背景下,专注于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的局面,我们殷切期盼中国的企业能够挺身而出,填补这一空缺,将精力与智慧集中在一项事业上,以期在芯片领域涌现出如同华为般的技术巨擘,或是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