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开云网站:向“新”突破以“质”行远——普洱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Kaiyun网页登录入口

13128784031

开云网站:向“新”突破以“质”行远——普洱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发布日期:2025-05-09 01:12:42 浏览次数:

  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民营经济活则全盘活。一直以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助推、主体培育、培优扶强、融资促进、人才引培、开放合作、营商环境提升7大行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民营经济乘势而上、奋楫扬帆,彰显出蓬勃朝气和满满活力。

  走进普洱昆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加工基地育苗室,一排排整齐的冰球子幼苗长势喜人。作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点企业,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不仅建成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还投入资金建设了中药材加工基地,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独蒜兰(冰球子)产业化人工种植的企业。2025年,随着精深加工生产线的投产,公司产品附加值将大幅提升,形成企业增效、农户增收、产业升级的多赢格局,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还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都肩负重要使命,拥有广阔空间。翻开普洱市民营经济的成绩单,起笔不凡、落笔精彩:

  ——全市民营企业数量持续递增。截至2024年末,全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达33.12万户,同比增长3.5%。其中,民营企业4.35万户,同比增长12.9%;自开通“个转企”通道以来,全市共有1805户个体转型升级为企业。

  ——民营经济社会贡献稳步提升。2024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69.80亿元,增速4.0%,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的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53.7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31.3%。

  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繁荣经济、优化结构、增加财税、扩大就业……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5年普洱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现场会强调,要把广大企业当作普洱发展的“最好合伙人”,始终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切实把惠企强企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聚焦企业关心关注的融资、人才、要素保障等问题重点发力,打出一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打通融资堵点,创新采取“1+9”总分会场联动的“政银保企”对接新模式,开展“政银保企”供需见面会,打造一站式“政策超市”与“产品展厅”;推广“融信服平台”,推动普洱专区上线多款金融产品;争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聚力人才引培,依托人才扶持政策,提供17项高层次人才礼遇,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全职或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实用人才。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普洱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推行全流程的审批帮代办服务,落实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改革举措,提升审批效率;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13个企业事项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实施“企业安静期”,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认真受理清欠投诉,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深入推进助企纾困,建起了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通过342名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946户重点民营企业,有效搭建企业反映问题的桥梁。

  优质服务催生投资热潮。2024年,全市实现新签约500万元以上省外产业招商项目170个,已落地入库143个,入库率84.1%;累计在库省外Kaiyun全站网页产业招商项目322个,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03.3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产业投资的41.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26万美元,同比增长314%。

  云南大唐汉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龙血竭数字化提取生产线年度工信部质量提升典型案例。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的最新一代儿童感冒用药获得3个专利授权,龙血竭含片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申报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云南金客隆咖啡产业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将咖啡豆到冻干咖啡的生产周期压缩至24小时。依托科技创新,该公司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冻干咖啡产品,赢得了市场青睐。目前,已获得18项授权专利,在咖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更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提档升级的关键路径。全市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支持力度,加速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有效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对全市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进行拉网式摸排,组建专家团队,对50家企业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服务,形成“一企一策”31份。

  ——推进企业数字赋能。加快推进企业“互联化+制造”转型,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三化改造”,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全市共有49户规模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其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4户,实施“三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2户,列入省级“小灯塔”企业1户。

  ——推动品牌质量提升。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认证对企业质量提升Kaiyun官方中国的作用。截至2024年末,全市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企业128户,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335户、证书495张、产品887个。全市共81户企业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545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户、创新型中小企业80户、单项冠军2户、市级优质中小企业18户,“金字塔”式梯度培育体系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