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长桌宴上人潮涌动,广东游客刘莉仰头饮尽红酸汤,眼眶发烫:“这酸里有种野劲儿,像把整碗米酒吞进肚子里!”酸香蒸腾间,已彻底征服游客的味蕾。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句谚语承载着苗侗先民“以酸代盐”的智慧。酸汤制作技艺已深植黔东南基因:2013年,凯里红酸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2024年,酸汤制作技艺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这些标志着贵州酸汤已走出山乡,正飘向了全球餐桌。
7月17日,走进麻江明洋食品公司发酵车间,3万个土陶坛静立幽暗处。“老祖宗靠天吃饭要等1年,现在?”生产部经理王福花指向专利技术加持的陶罐群:“菌种强化接种让周期缩短一半!”企业通过菌种定向培育,年产能跃至8万吨。2024年,该公司斩获中国创新开云网站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全国赛优秀奖,成为贵州酸汤领域首个“国字号”高新企业。
在台江苗苗酸汤车间里,技术总监涂成龙更带来颠覆性突破:“经生物分子学技术驯化后的菌种,投入医药级不锈钢罐密封发酵,周期压缩至7天!”“6个22吨级发酵罐日夜运转,日均产量达到18.5吨。”
“过去家家有秘方,酸辣度全凭手感。”7月18日,在贵州发酵酸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技术员正比对酸汤标准参数。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建良展开《凯里酸汤标准体系》,9大子体系覆盖从种植到餐桌全链条、5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14家ISO认证企业,让酸汤告别“江湖气”,迈入了标准化。
7月18日,在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进行酸汤产品包装作业(杨正海 摄)
今年五一,远在贵州千里之外的广州餐桌上,“大锅铲”贵州酸汤火锅店内人潮涌动,酸汤系列成为店里的“明星菜品”。
“这酸辣比冬阴功更浑厚!” 港商陈生舀起一碗红酸汤感慨道:“仅酸汤系列火锅,创下了日销量20万元的纪录”。
而万里外的德国中餐馆,海底捞酸汤锅底持续沸腾——2024年,这道“东方魔酸”登陆全球1300余家门店,海外110家同步推广。数据显示:上海超三成游客选择酸汤锅,韩国食客称其为“冬阴功的东方姐妹”。
“最难的不是产能,是打破味觉偏见。”黔东南高新创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德礼坦言。为攻克区域口味壁垒,他们定制“凯里酸汤风味认证标识”,在川渝培训500名厨师掌握标准化调配术,促成酸汤与麻辣的“味觉共和”。
据不完全统计,凯里酸汤相关从业者超5万人,全州更达15万人。为做好酸汤这篇“大文章”,借酸汤产业汇集更多群众、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省政府将凯里酸汤产业列入《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今年2月,黔东南州提出以工业化理念推动产业“裂变式”发展,推动更多优质酸汤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4年全州产能突破16万吨,较五年前增长300%,1600家餐饮店遍布全国各地。2025年上Kaiyun官方中国半年,酸汤生产加工企业增加到43家,生产线万吨,全州涉及酸汤产业的注册商标共3550个。产业链带动10万亩种植基地,万户农民年均增收1.3万元。
“50亿只是中途站!”省政协委员金德标在两会现场展露雄心。七大攻坚行动已启动:2025年规上企业翻番至10户,州外新增百家餐饮网点,剑指百亿产业集群。